新闻中心/ NEWS

我的位置:首页  >  新闻中心  >  为什么危险场所必须使用应急led防爆灯?

为什么危险场所必须使用应急led防爆灯?

更新时间:2025-11-05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8
  一、一个真实案例:不该亮起的“普通灯”
  2010年,某化工厂溶剂回收车间在夜间检修时,临时接通了一盏普通LED手提灯。就在工人打开灯的瞬间,内部开关产生的微小电火花引燃了空气中积聚的丙酮蒸气,引发剧烈爆炸,造成3人死亡、厂房损毁,直接经济损失超千万元。
  事后调查发现:该区域属于爆炸性气体环境Zone 1,按规定必须使用防爆电气设备,但作业人员为图方便,违规使用了非防爆照明工具。
  这并非孤例。据应急管理部统计,近十年我国因非防爆电气设备引发的爆炸事故中,照明灯具占比超过15%。那么,为什么一盏看似普通的灯,在特定场所会成为危险发生源?危险场所又为何必须使用防爆灯具?
  二、危险场所的“隐形杀手”:爆炸性环境
  所谓“危险场所”,是指在生产、加工、储存或运输过程中,空气中可能形成可燃性气体、蒸气、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,一旦遇到点火源,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。
  1、常见危险物质包括:
  - 气体/蒸气:甲烷(煤矿瓦斯)、氢气、丙烷、汽油蒸气、酒精、丙酮、氨气等;
  - 粉尘:煤粉、铝粉、面粉、木屑、塑料粉、药粉等。
  2、这些物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(即“爆炸极限”)遇火即爆。例如:
  - 甲烷爆炸极限:5%~15%(体积比)
  - 铝粉最小点火能量:仅需 1–50 毫焦耳(相当于人体静电放电)
  而一盏普通灯具,恰恰可能提供这个“点火源”。        应急led防爆灯

  三、普通灯具为何会成为点火源?

  普通照明灯具在正常或故障状态下,可能产生以下点火风险:

 普通灯具为何会成为点火源

  关键事实:许多可燃物质的最小点火能量极低,甚至低于人体静电。一盏未做防爆处理的灯,就是一颗潜在的“引信”。

  四、防爆灯具如何“驯服”点火风险?
  防爆灯具并非“不会产生火花”,而是通过特殊设计,确保即使内部发生火花或高温,也不会引燃外部危险环境。主要技术原理包括:
  1、隔爆型(Ex d)
  - 外壳采用高强度铸铝或不锈钢,能承受内部爆炸压力;
  - 火焰通过隔爆间隙(通常<0.2mm)向外传播时被冷却熄灭;
  - 适用于Zone 1/2气体环境,如石化装置区。
  2、增安型(Ex e)
  - 在正常运行时不产生火花、电弧或高温;
  - 通过提高绝缘等级、密封结构、限流设计增强安全性;
  - 常用于接线盒、荧光灯支架等。
  3、本安型(Ex i)
  - 限制电路能量,使其在任何故障下不足以点燃爆炸性混合物;
  - 适用于Zone 0/20等最高危区域,如油罐内部检测照明。
  4、粉尘防爆型(Ex tD)
  - 外壳密封,防止粉尘进入;
  - 表面温度严格控制,避免粉尘层自燃。
  - 核心理念:防爆不是“杜绝能量”,而是“控制能量在安全范围内”。
  五、正确使用防爆灯具的建议
  1、先辨识,再选型:由专业机构进行危险区域划分(Zone 0/1/2 或 20/21/22);
  2、认准认证:查看产品是否具备 防爆合格证、CCC、MA(矿用) 等标志;
  3、规范安装:由持证电工操作,确保电缆引入、接地、密封符合标准;
  4、定期检查:检查外壳是否破损、密封圈是否老化、表面是否积尘(粉尘场所);
  5、严禁私自改装:不得随意更换光源、拆除防护罩或接入非防爆电源。